服务热线
400-180-1780
首页>新闻资讯>详情
行业热点 | 风险管理技术对套期保值理论发展和套期会计准则升级的推动作用
321

图片

自2017年财政部发布新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 套期会计》以来,大宗商品行业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企业的套期操作与会计核算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正轨。但由于套期保值理论已经很多年没有新的突破,套期会计准则也与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有一定脱节,使得企业在套期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也间接影响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

最近几年,本土CTRM技术公司兴起,开发企业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同时,在“期货服务产业”的政策引导之下,部分期货公司正在面向实体企业推出数字化投研策略服务。但是,这些专业技术服务受到了现有套期保值理论和现行套期会计准则的束缚和困扰。

本文作者认为,量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以下统称风险管理技术)本身不仅是解决前述束缚与困扰的工具,而且能够持续推动套期保值理论的发展和套期会计准则的升级。

一、国际“宏套期”会计准则难产,国内CTRM技术公司积极探路

国内现行套期会计准则主要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发布的2014版《国际财务报告标准 9 - 金融工具》(IFRS 9)为蓝本,可以称为“一般套期会计“(General Hedge Accounting)。2014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发布新版IFRS 9 的同时即启动了制定“宏套期会计”(Macro Hedge Accounting)准则的工作项目。但是8年过去,这一准则仍然未能正式发布,长时间处于“难产”状态。

所谓宏套期,就是每日统计企业整体或者一定业务范围内的风险净敞口并按净敞口方向、数量相应持有期货仓位的套期保值方式。宏套期的被套期项目是每日变动的净敞口(动态净敞口),它脱离了具体的业务项目,因而只是抽象的敞口数据。宏套期的会计核算,是把套期工具损益直接计入“净敞口套期损益“科目。

尽管有很多原因造成国际宏套期会计准则的难产,但本文作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净敞口”数据处理的标准化问题。对于汇率、利率等金融风险要素,净敞口比较容易处理,但对于大宗商品价格风险,净敞口处理就复杂得多。风险敞口的数字化处理,在学术领域和会计标准领域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难以见到这方面的成熟文献,而国外CTRM技术公司对于各自的风险敞口处理方法也没有公开。

宏套期方法能够破解一般套期方法要求在微观层面上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一一对应”的难题,大幅度减小一部分企业套期保值业务的复杂性,实体企业急切呼唤着宏套期方法的应用。为此,高达软件等技术公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开发了“动态净敞口”标准数字化处理程序,也会同有关专家给出了相应的套期操作和会计核算方法。尽管CTRM技术公司的解决方案尚待权威机构的认可和支持,但不违反套期保值理论和套期会计方法的核心原则,不存在显著的应用障碍。

二、企业多样化风险对冲策略与风险管理技术共同倒逼套期会计准则实施的灵活性

在套期会计准则实施以及国有企业套期业务监管合规方面,一直存在着“套期还是投机”的争论,即对一些套期保值的操作方式到底属于套期还是属于投机存在分歧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针对一个风险敞口,企业决定了进行套期,就应当完全封闭敞口,即从数量上和时间上不允许存在未完全封闭的敞口部分,这就是机械套期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一个风险敞口的套期,可以在数量和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甚至可以按标的物价格行情的波段进行多次间断的操作,这就是策略套期观点。

机械套期的优点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相对较小的基差风险,其弱点是反对套期工具“止损”,在价格行情走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可能造成追加交易保证金的巨大资金流压力,甚至因保证金爆仓而被动中止套期。但是,在策略套期方式之下,如何设定止损线,如何把握操作的时机,如何确定合理的数量?当价格行情没有趋势而无序波动时,又如何保证理性操作、有效操作呢?

在企业领域的实践中,策略套期占据主流,因为普遍来讲企业不可能无视套期工具过度亏损的资金流压力,也不会在较长的套期过程中完全放弃某些有利时间段价格波动带来的实货业务收益。从专业角度来看,价格行情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可跟随性,价格行情也具有波段性涨跌特征,因而策略套期具有充足的合理性。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在投研策略服务以及自身经验积累的支持下,能够有效地执行策略套期。

值得玩味的是,套期会计准则及其实施指南文本内容,以及监管机构的文件,从来不会明确表明是支持机械套期还是策略套期,而准则文本和监管文件隐含的倾向则是机械式套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准则文本和监管文件体现了原则性,而在企业领域内达成共识的一些策略套期方式则体现了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能否在审计、检查中被认可,有赖于专业机构和企业专家作出有力的解释和论证,但远远不限于此。

从全球经济、金融和企业经营的视野观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打破、重塑、升级原有的经济规则、金融规则和企业经营业务规则。可以肯定地说,风险管理技术也将同样打破、重塑、升级现行的套期保值相关规则。核心点在于风险管理技术能够对原有的一系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能够高效地把企业实践中合理的操作方式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所谓的灵活性实现可行、可用、可控。

三、传统“套期四项原则”的扬弃与“套期有效性要求”的执行

在2017年新版套期会计准则发布之前,期货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向企业推介的是“套期四项原则”,即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品种相同或相近、数量相等或相近、交易操作方向相反、到期时间相同或相近。新版套期会计准则要求套期关系满足“套期有效性要求”,另外被套期项目可以是一个合格被套期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风险成分、一定比例或一个层级)。

套期会计准则中的“套期有效性要求”以及合格被套期项目的条件与“套期四项原则”有显著的差异,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套期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中可以找到简略的描述——“如果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主要条款(例如名义金额、到期期限和基础变量)均匹配或大致相符,企业可以根据此类主要条款进行定性评估。如果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主要条款并非基本匹配,企业可能需要进行定量评估。”

“套期四项原则”存在显著的逻辑缺陷和实操障碍。例如对非标准品的套期,套期工具的数量远不是相同或相近能够概括。例如对于“极有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的套期,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没有在同一时间作相反操作这回事。显而易见,“套期有效性要求”已经取代“套期四项原则”,成为新的套期保值原则。

“套期四项原则”的合理内核已经被“条款匹配”的套期有效性定性评估方法吸收,至于套期有效性定量评估方法,则是风险管理技术范畴内的入门级量化模型。可以肯定的说,风险管理技术使得新的套期保值原则即套期有效性原则得以具体实施,并且便于审计、监管人员执行审核。即使“条款匹配”的定性评估方法,也可以由风险管理技术实现程序化评估。

两个与套期有效性关联的问题是套期保值效果评估和套期业务绩效评估。套期保值效果评估属于套期有效性要求的范畴,考察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两方损益的对冲效果,最理想的效果是正好对冲即合并损益为零,不单独考察任何一方的盈亏。套期业务绩效评估属于业务管理的范畴,理论上企业可以自定标准。不过,国有企业监管机构明确规定不得以套期工具单边的损益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

从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动机和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来作推论,企业有理由追求套期工具的正收益并作为考核依据,而且多多益善。套期保值的“初心”,不正是“利用衍生品的收益对冲实货业务的损失”吗?这个观点也与策略套期的逻辑是协调一致的。那么,为什么监管规定与这个“初心”相互矛盾呢?问题就出在把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了,而且监管机构也担心企业以套期保值之名追逐投机收益,因此监管规定也有其合理性。民营企业完全可以按两个不同问题分别处理,绩效评估可以把套期工具正收益作为一个标准,但不能是唯一标准。

四、国内自主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成分分析、风险敞口处理及其他技术

本土CTRM技术公司于2014年启动了大宗商品风险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面对全国范围内数以千计的大宗商品品种以及众多企业各不相同的业务场景和业务模式,如何高效、准确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是摆在技术公司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在部分专家的不懈努力下,风险成分分析和风险敞口处理的方法被研究出来,很快实现了技术化应用。经过几年的发展,相关技术进入成熟阶段,为大宗商品行业风险管理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依托风险成分分析与风险敞口处理技术,以及其他一系列风险管理技术,传统的企业套期保值运营体系正在向企业风险管理运营体系升级,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者无疑是风险管理技术公司。我们可以说套期保值理论正在向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升级,也可以说套期保值理论正在融入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并成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风险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套期保值理论的局限性,弥补了一些缺陷,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

大宗商品套期保值具有不同于金融业务套期保值的特点,例如:

1、非标准品的风险敞口处理和套期比率如何确定;

2、一个大宗商品包含两种风险成分,如何套期;

3、一个期现结合业务项目整体的净敞口如何套期;

4、不同品种的风险敞口如何进行汇总,如何进行整体分析。

对于以上问题,高达软件会同有关专家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一是引入“风险成分”的规范分析方法,对被套期项目中的不同风险成分进行提取和量度。二是定义了“风险敞口”的标准数据格式,解决了风险敞口基础数据处理、汇总分析与风险量度等问题。

具体来讲,对于非标准品套期比率,应用“最优套期比率量化模型”进行计算;对于包含多个风险成分的情况,进行风险成分分解,转化为多个风险敞口数据,构建多个套期关系;对于期现结合业务净敞口套期,利用组合业务项目“净敞口解析”标准方法进行处理,根据净敞口的数据序列(单项数据、数组或矩阵)确定套期方式;对于企业整体风险敞口汇总分析问题,定义了各品类的标准品敞口,使非标准品敞口全部转换为标准品敞口进行汇总,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独创了“时间-价格网格化汇总与可视化”技术,使企业风险决策者直观、清晰地洞察汇总数据,制定风险对冲方案。

国内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技术公司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以填补官方发布的基本规范、标准与行业实务操作之间的鸿沟。在这方面,高达软件责无旁贷,进行了积极探索,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并逐步实现了软件产品化。

五、套期保值理论、准则与实践的进化急需风险管理技术的有力推动

传统套期保值理论与一般套期会计(General Hedge Accounting)准则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支持对单个被套期项目的套期,对于组合套期未提供充分的实操指导,尤其是不支持商品价格风险的组合净敞口套期;二是主要针对静态敞口套期,即假设被套期项目的要素在套期过程中固定不;三是把衍生品仅仅看作风险对冲工具,并倾向于把套期关系凌驾于业务项目之上,即套期关系不能从属于一个业务项目。这里所称的业务项目,是以盈利为目的简单业务组合、业务链或一篮子业务。

在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场景中,更需要对整体的汇总风险敞口或者净敞口直接进行对冲,这样可以大大减小逐笔套期的复杂性和工作量。企业的很多风险敞口是动态变化的,例如采购计划与销售计划在执行过程之中数量逐渐减小,又例如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存货每日数量处于频繁波动之中。

传统套期保值理论与一般套期会计准则的局限性,造成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的脱节。实体企业及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敞口数据处理、整体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决策、风险动态监控等管理能力,使套期保值策略、操作、核算、评价融合于风险体系之中,并使策略套期具有坚实的方法论支持和监控管理保障。

(二)吸收风险管理专家意见,根据具体产业链和企业的经营特点,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企业实务中对套期保值的理论、准则以及套期效果与业务绩效评价标准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必要的补充、修正,适应实务场景和企业个性化风险管理的需要。

(三)应用数据科技中分析、预测、模拟技术,使企业更好地把握价格走势,从而使策略套期更加切实可行,进而使以衍生品正收益对冲实货业务损失的成功率更高。

(四)利用现代组合分析理论方法,对企业实货敞口和衍生品敞口进行整体的组合风险分析、收益分析和优化配置,推动期现一体的经营模式的发展。

(五)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与自动化衍生品交易功能,使套期决策与交易更加科学、敏捷和高效。

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经营中占有半壁江山,衍生品市场和工具正在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技术正在迎头赶上。在此形势下,专业技术公司具备良好的条件进行大胆的创新,从套期保值业务实操、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套期保值理论与规则三个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

以上内容由高达软件风险管理事业部和陈志军先生共同完成

- THE END -



往期回顾

# 绝代双骄:高达期现结合微服务中台系统特点

# 一代天骄:高达微服务架构之供应链服务中台系统

#一款优秀的国产化第四代软件快速编程语言 --高达谷神低码快速开发平台